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1247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monstrate and analyze the cultural and emotional work surrogate mothers collectively engage in on the largest surrogacy support website, http://www.surromomsonline.com . Surrogate mothers’ online stories and discussions frame contract surrogacy as a “labor of love.” Women often describe their surrogacy as a “journey” of shared love; they hope for a last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ple they carry for.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language of love, learned and internalized through onlin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surrogates, creates both a cultural conceptualization of surrogacy and a ground for action. Love and altruistic giving are consistent with close interpersonal rather than market relationships; surrogates hope for a long‐term friendship with their couple. Surrogacy journeys, however, not infrequently end in disappointment; surrogates feel betrayed when couples cut ties. As a result of collective learning, surrogates’ discussions increasingly articulate the position that love, even when unreciprocated, can lead to repeated giving; love is noble and ennobling. Surrogates find appreciation and support in their online surrogacy community where they agree that giving life is a moral good. This stance has contributed to a renewed enthusiasm to bear children for others.  相似文献   
22.
采用自编问卷对300名大学生就爱情非理性信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爱情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消极评价"、"不合理期望"、"追求完美"、"错误动机"、"歪曲认知"、"绝对化自我要求"。并且,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生源地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爱情非理性信念特点。  相似文献   
23.
《更漏子》是晚唐五代时期流行于歌坛的一支"小夜曲",有着短小轻灵、新颖别致的形体特征,既具有大石调"风流酝藉"的韵致,又兼有商调"凄怆怨慕"的风情。今存27首唐五代《更漏子》词作,由9位唐五代词坛的"大家"或"名家"创制,以抒写夜幕下更漏声中女子的相思愁怨之情为主题,以密集的意象运用和孤寒的意境创造为特色。  相似文献   
24.
双桐意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社会里,梧桐往往以偶数栽植。双桐意象指涉丰富,研究双桐意象具有文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价值。乡土社会里,双桐是家园的象征,全国有不少以“双桐”命名的村落。士人文化中,双桐又是精神的盟友,文人常以“双桐”为字号、室名。世俗世界里,双桐是爱情的表征,“双桐”是夫妇好合,“半死桐”则是丧偶。宗教世界里,双桐则又是佛门圣物,双桐是中土化的娑罗双树。  相似文献   
25.
"孝"缘起于原始社会,在远古社会已出现了"孝"的萌芽.孔子把"孝"纳入了他的"仁"学系统,对"孝"做出了伦理价值的规定."孝"涵盖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之意.以后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打破了"孝"的血亲关系的限制,"孝"不止是孝亲,也包括了对非血亲老人的孝顺,赋予了"孝"的普遍意义,儒家孝文化形态得以形成."孝"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26.
对运动员心灵的关怀是运动员产生归属感与爱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方面的培养工作就需要渗透到日常的训练与生活当中,因此"人文关怀"在现代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教练员重视,教练员和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品德性教育是队员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动力性因素,对队员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素质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7.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四始"之首,关于诗主旨历来聚讼纷纭。然就文本层面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定位和文化层面礼乐制度的制约来看,《关雎》诗都体现了一种符合封建礼乐文化的有节制、有理性的男女恋情,是诗经时代理想婚姻的典范。  相似文献   
28.
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倍受人们关注。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问题,指出其传统教育的存在缺陷,提出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建议,以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合理教育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9.
尽管人们对柏拉图式恋爱耳熟能详,但是其内涵却时常遭受误解。结合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德罗篇》,从美、善、真方面对柏拉图式恋爱进行三维解读可以完整呈现其内涵。作为真善美统一的柏拉图式恋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驱散痛苦的阴霾,实现了生命的艺术化;它冲破现实的束缚,实现了生命的自由化;它获致形而上的品格,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化。柏拉图式恋爱可以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相似文献   
30.
基于水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尤其是在以闺怨爱情为题材的诗文中表现得更为活跃、多变。同一水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下甚至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喻意。针对这一现象,选取闺怨爱情诗文中的几组典型的水意象进行对比分析,辩证解读水意象在同一题材文章中呈现相反意象,挖掘水意象的多重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